>百科大全> 列表
古诗中有若然的诗词
时间:2025-05-13 00:34:59
答案

伊若忽然来梦里",这是宋代连静女的《武陵春·人道有情须有梦》中的一句1。

"然不谓若是其速",这是明代王守仁的《瘗旅文》中的一句1。

"然则若余之于生",这是宋代曾巩的《赠黎安二生序》中的一句1。

"若有余阴功救未然",这是唐代司空图的《携仙箓九首》中的一句1。

"寥然身若在烟霞",这是唐代白居易的《早服云母散》中的一句1。

"飘然一叶若为乘",这是唐代方干的《自缙云赴郡溪流百里轻棹一发曾不崇朝…段郎中》中的一句1。

"若教心地湛然清",这是宋代张抡的《西江月》中的一句1。

"若教随水去悠然",这是宋代刘辰翁的《虞美人》中的一句1。

"若往澹然应子是",这是宋代徐似道的《为刘改之作五首》中的一句1。

"若人会得嫣然态",这是宋代赵福元的《梨花》中的一句1。

古诗中对儿童的称呼有哪些
答案

古诗中对儿童的称呼真不少呢!比如“赤子”、“襁褓”常用来指未满周岁的婴儿,而“孩提”则指初知发笑的幼儿,大约2到3岁的样子。到了八九岁,孩子们常被称为“总角”,这个年龄段他们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

还有一些更具体的,比如“垂髫”通常指七八岁的儿童,“黄口”则用来形容十岁以下的孩童。这些称呼不仅富有诗意,还充满了对孩子们成长过程的细腻描绘呢!

古诗中牧童意象
答案

古诗中的牧童意象通常**象征着自然、和谐与田园生活的美好**。

在古代诗歌中,牧童形象常被用来寄托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人们通过描绘牧童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乡村文化的怀恋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以下是牧童意象在古诗中的几种常见象征含义:

1. **自然和谐的象征**:牧童常被描绘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形象,他们在田野间放牧,与山水、动植物相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2. **田园生活的美好**:牧童形象也代表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诗人们通过对牧童悠闲自在的生活描写,表达了对远离尘嚣、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的向往。

3. **文化根基的体现**:宋代诗人认为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牧童形象继承了这种文化的精髓,他们的天真无邪和纯朴快乐被视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情感寄托的载体**:牧童意象还常常作为诗人情感表达的载体,承载着诗人的价值追求、志趣怀抱与生活理想。诗人通过牧童的形象,表达了对官场名利的厌弃、对太平淳风的珍视以及对自在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牧童在古诗中不仅是一个生动的形象,更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意象。他们代表着一种纯净、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反映了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推荐
© 2025 奥兑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