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事阑珊芳草歇。
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
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
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
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北宋 · 苏轼《 蝶恋花》
这是苏轼38岁时,调任杭州通判时期的作品。因为上书皇帝,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有害百姓,苏轼为王安石等变法派排挤,为了给自己找条出路,他自请去地方做事。于是,他被派往杭州,在这一带处理赈济灾民的事,常常往来常州润州苏州。
他的恩师欧阳修去年在安徽去世。安徽在古代属于楚地。欧阳修也是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退休的,恩师的离世,身有公务的苏轼,无法拜祭,只能在清明节杭州任上遥祭。
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淡定的态度。以下是一个关于苏轼淡定的故事:
在元丰五年(1082年)的春天,苏轼前往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看望他新买的农田。途中突遇大雨,由于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显得狼狈不堪,只有苏轼从容不迫。事后,他写下了一首诗来描述这次经历。诗的开篇就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诗表明了他对突如其来的逆境毫不在意,反而以吟啸和徐行来应对。这种淡定的态度体现了他的泰然自若的精神风范。
苏轼《 蝶恋花》
春事阑珊芳草歇。
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
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
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
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这是苏轼38岁时,调任杭州通判时的作品。因为上书皇帝,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有害百姓,苏轼为王安石等变法派排挤,为了给自己找条出路,他自请去地方做事。于是,他被派往杭州,在这一带处理赈济灾民的事,常常往来常州润州苏州。
他的恩师欧阳修去年在安徽去世。安徽在古代属于楚地。欧阳修也是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退休的,恩师的离世,身有公务的苏轼,无法拜祭,只能在清明节杭州任上遥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