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甜白釉是清代康熙时期(1662-1722)制作的一种瓷器釉色,其特点为釉色洁白纯净,细腻温润,光泽柔和,触感滑爽。这种瓷器常见于青花瓷、五彩瓷以及各种刻花瓷器的胎体上。康熙甜白釉瓷器的制作要求严谨,需要高温烧制,因此很难制作。这种釉色反映了当时中国瓷器艺术的高峰,代表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精华。康熙甜白釉瓷器在中国古代艺术品市场上具有高价值和重要的文化价值。
款识:康熙时期落款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框。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框,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
底部特征
1、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2、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康熙时期的清朝疆域在其最大时达到了约1300多万平方公里。
在康熙帝的统治下,清朝的疆域得到了显著的扩张。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和外交手段,清朝成功地将边疆地区的许多民族纳入其统治之下。具体如下:
1. 东北方向:清朝将外兴安岭地区纳入版图,并对黑龙江流域进行了有效的管辖。
2. 西北方向:康熙时期,清朝军队平定了准噶尔叛乱,将新疆北部地区纳入清朝的控制之下。
3. 西南方向:清朝对西藏的统治得到加强,同时将云南边境的一些地区纳入版图。
4. 东南方向:台湾岛在康熙年间也被正式纳入清朝版图。
5. 南方:南海诸岛也被视为清朝的领土一部分。
总的来说,康熙时期的清朝疆域非常辽阔,北起西伯利亚,南至南海,西抵葱岭、巴尔喀什湖地区,东北抵外兴安岭,东南包括台湾、澎湖群岛。这一时期的清朝,无论是在陆地面积还是在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