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云飞渡仍从容,岸阔南山转北东。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娘。
这首诗是杜牧的名作,在诗中,他用清新明丽的语言,表达了对端午节的期待。让我们喜迎节日,祈愿幸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是唐代杜甫的《登高》诗,其中黄鹤楼、黄鹤等都是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而此诗表现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在端午节这个被人们认为有巨大的传统意义的日子里,唯有珍惜节日和心中珍贵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人们写端午诗,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是纪念屈原的。
端午节,原本只是个夏季驱除瘟疫的普通节日,从楚国诗人屈原端午节投身汨罗江之后,就演变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因此,端午节又被称为“诗人节”。
历代有大量描写端午节的诗、词传世,精彩纷呈,魅力无穷。
唐代诗僧文秀在《端午》诗中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敬仰和追思之情: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大意是,端午节来历是为纪念屈原。楚江空有烟波浩渺之水,却不能洗去屈原的屈冤。
《端午》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端午节题材诗歌,下面为您呈现该诗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粽飘香气几时闻,酒入愁肠望月分。夜半轻雷裂帘栊,疑是银河落九天。
翻译:几时才能闻到那美味的粽子香味,喝酒时愁绪缭绕,仰望明月。在深夜里,轻微的雷声响起,撕裂着窗帘和木框,让我怀疑银河是否从天上掉落了下来。
这首诗通过对端午节日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感受。诗中“粽飘香气几时闻”以及“酒入愁肠望月分”,抒发了诗人对美食和情感的追求。而“夜半轻雷裂帘栊,疑是银河落九天”,则通过对雷声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敬畏和震撼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