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仲裁裁决后,当事人对裁决结果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人民法院在收到撤销裁决的申请后,应当在30日内作出裁定。如果人民法院裁定撤销裁决,则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需要注意的是,当事人申请撤销裁决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例如仲裁程序违反法定程序、裁决所依据的证据是伪造的、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等。如果当事人的申请不符合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将驳回申请。
此外,当事人还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6个月内向人民法院申请不予执行裁决。人民法院在收到申请后,应当在30日内作出裁定。如果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裁决,则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总之,仲裁裁决后,当事人对裁决结果不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或不予执行裁决。具体受理时间将根据人民法院的工作安排和案件复杂程度而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仲裁裁决书作为一种法律文书,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一般应当在裁决书生效后执行其内容。如果对于仲裁裁决书存在异议,当事人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是,在法律上并没有规定具体的时间限制,一般而言,当事人应尽快进行诉讼。
因此,即使仲裁裁决书已经到手3个月,但如果还有合理的理由向法院起诉,法院会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来判断是否受理。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当事人提起诉讼后法院判决支持原仲裁裁决内容,那么当事人还需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履行仲裁裁决内容,否则可能会面临法律风险。
在仲裁裁决后,当事人仍然可以进行协商调解,并尝试通过自愿和互惠的方式解决争议。毕竟,仲裁裁决解决的只是法律纠纷,而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仍然需要维护和处理。
另外,裁决书中可能存在模糊或不全面的地方,协商调解可以帮助确认裁决具体内容和细节,以避免日后再次发生类似争议。总之,即使在仲裁裁决之后,当事人之间的协商调解仍然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