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其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岁时祭祀。古人认为春节是农历新年,代表着一个旧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
据传,春节最初起源于战国时期的中国中原地区的年头祭祀。此后逐渐演变成以辞旧迎新、祭祖祈福、观灯赏花等庆祝活动为主的节日。春节的传统习俗非常丰富多彩,其中包括扫尘、贴春联、守岁、放鞭炮、团圆饭、看春晚、舞龙舞狮、打牌等,这些习俗延续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在春节期间,中国人会回家团聚、享受美食、放松心情、传递祝福。春节也被视为“阖家团圆,万象更新”的象征,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社会和谐、国泰民安。
最后一个节气是“雨水”,而不是谷雨。
根据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春节之后第一个节气是“立春”,一般在公历的2月3日或4日,表示阳气开始旺盛,春天即将到来;其次是“雨水”,一般在公历的2月18日或19日,表示天气逐渐变暖,降雨增多,有助于促进万物生长。因此,春节过后的最后一个节气就是“雨水”了。
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