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金融开放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早期改革(1986-1987年):在这段时间里,苏联政府开始对计划经济进行改革,包括允许部分国有公司进行自负盈亏的运营试点,以及引入有限的外资和企业间借贷。
2.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7-1991年):随着戈尔巴乔夫的上台,苏联的经济改革进一步加速。政府颁布了《个体劳动活动法》,允许私人企业存在,并开放了部分市场的价格管制。此外,苏联还设立了一批合资企业和外国投资企业,以吸引外资和技术。
3. 苏联解体与转型期(1991-1994年):1991年苏联解体后,独立出来的俄罗斯联邦等国家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价格自由化、国有企业私有化、货币改革和外汇市场开放等。
4. 金融市场规范化(1995-2000年):在这一阶段,俄罗斯等国家继续推进金融市场的规范化。政府建立了证券监管机构,制定了新的银行法、证券法等法律,并引入了国际会计准则和披露要求。
5. 全球化阶段(2000年至今):21世纪初,俄罗斯等国家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金融市场也得到进一步开放,吸引了更多的外国投资和金融机构的进入。
需要注意的是,苏联的金融开放历程充满了挑战和困难,包括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市场动荡等。尽管经历了诸多困难,苏联及其继承国的金融开放历程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占了芬兰卡累利阿等 7万平方公里土地。芬兰本属瑞典,位于波罗的海的入海口,地理位置相当重要。1712年,为争夺北欧控制权,沙皇彼得大帝从莫斯科迁都到圣彼得堡。1809年,从瑞典夺得了整个芬兰,至此去往波罗的海的大门被打开。然而,芬兰获得独立后,俄国丧失了波罗的海入海口,也使首都圣彼得堡成为了边城,因此苏俄又将首都迁回了莫斯科。
1939年,斯大林又重拾进入波罗的海问题,就主动发动了对芬兰的战争,但却遭到了芬兰人的顽强抵抗,斯大林不得不大动干戈,举全国之力才迫使芬兰不得不割让卡累利阿。然而在二战中芬兰为收复失地,曾一度与德国合作,但因战局逆转,芬兰就马上与苏联媾和妥协,并同意永久放弃卡累利阿的 主权。
经过两次战争苏联占了芬兰大约4.2万平方公里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