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上的秦岭,西起昆仑,中经陇南、陕南,东至鄂豫皖-大别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张八岭,是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由于秦岭山脉非常高大,造成了中国南北方气候截然不同,高大的秦岭山脉阻碍了南北双方人员的沟通交流,南北方人的风俗习惯,甚至相貌都有所不同。
而具体到秦岭两边的城市,由于广义的秦岭包括了多个省份,因此不同省份的秦岭两侧城市也会有所不同。例如,陕西部分主要包括宝鸡、汉中、西安、安康、渭南等城市;四川部分则有广元等城市;河南部分包括南阳、三门峡、洛阳等城市;湖北部分则有十堰等城市。这些城市都在秦岭的南北两侧,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风貌。
秦岭之所以能成为南北的分界线,主要基于历史和地理两方面的依据。
首先,从历史地理角度来看,秦岭被视为南北分界线已有很久的历史。早在西汉末年,刘向的《山海经》中就将秦岭列为南方山脉。随后的南北朝时期的《水经注》以及明代毛宗岗的《海国图志》也都将秦岭淮河定位为南北分界线。
其次,秦岭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也使其成为南北分界线。秦岭位于中国中部,是华北平原和川西高原之间的山脉,其地势险峻,对气流和降水有明显的阻挡作用。这使得秦岭南北的气候、植被、农作物种植类型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具体来说,由于秦岭的阻挡,南部地区受到暖湿气流的影响,气温较高,降水较多,适合茶叶、稻米等作物的生长;而北部地区则受到干燥的大陆性气候影响,气温较低,降水较少,更适合葱、姜、大白菜等作物的生长。这种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差异也导致了南北地区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同。
综上所述,秦岭之所以能成为南北的分界线,是由于其重要的历史地理地位和地理位置、地形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